close

  本報記者 馬富春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09月29日02版)
  寧夏回族自治區近年來民族團結、宗教和順,處處呈現一派和諧向上的景象。民族團結不但扎根各族人民心底,而且成為新時期凝心聚力、推動發展的動力之源,釋放出共同繁榮發展的巨大正能量。寧夏回漢青年團結一心、共謀發展,譜寫出民族團結進步的新篇章。
  新“回民支隊”團結一心創佳績
  神華集團寧夏煤業集團石槽村煤礦周邊多為回族聚集區。煤礦開發時,礦上以回族青年為班底,選派一批漢族青年為補充,組建了綜採二隊。這支隊伍創造了驕人的業績,被大家稱為新時期的“回民支隊”。
  去年以來,石槽村煤礦著力採掘煤質好、價格高、經濟效益好的六層煤,可採掘面地質複雜、溫度高,井下作業難度大。正當礦上打算放棄時,“回民支隊”主動請纓,發起了啃硬骨頭的“掘進會戰”。一個月後,六層煤採掘這塊硬骨頭終於被啃下了,“回民支隊”再一次聲名遠揚。
  24歲的回族青年王濤兩年前成為“回民支隊”的一員。他覺得,“回民支隊”之所以特別能戰鬥、特別能吃苦,就是因為做到了思想、行動和目標的統一,“全隊人心往一處想、勁兒往一處使,就沒有剋服不了的困難”。
  “回民支隊”的成長,離不開煤礦上下的關心和支持。每逢回族節日,礦上領導都會下基層慰問;在安全生產管理中,將回族文化中的安全理念和行為規範與礦井安全生產規範相結合,使“回民支隊”的安全生產更加自覺;在青年人才培養中,給青年員工提供更大的平臺,一批回族優秀青年已經成長為煤礦生產管理的中堅力量。“抓民族團結,就是抓生產力。”石槽村煤礦黨委書記劉立勇說。
  漢族村官的“回”鄉情
  漢族青年李浩2011年來到固原市原州區黃鐸堡鎮豐澤村擔任大學生村官。豐澤村是一個純回民村,又是山區生態移民新村。為了融入群眾,李浩首先從瞭解風俗習慣做起。飲食習慣、宗教生活、婚喪嫁娶習俗……還沒正式上任,李浩就開始學習以前不瞭解的風俗;到村裡後,更是處處留心觀察,及時向鄉親們請教。很快,村民都覺得李浩“熟悉這裡的風俗習慣,對我們很尊重,就像自家娃兒一樣”,見到他有啥說啥,還經常請到家裡坐坐,吃飯拉家常。
  從小在農村長大,李浩清楚,乾好農村工作,最重要的是要給村民帶來實際的收益,幫助大伙兒發家致富。
  村民移民搬遷到豐澤村後,每戶分得一棟溫室大棚。可世代生活在大山裡的村民並沒有完全認識大棚種植的好處,一些人還有抵觸心理。為了讓村民熟知新的種植技術,李浩挨家挨戶做工作。每到一家,他講道理、舉實例,耐心介紹溫室種植的前景,以及周邊地區群眾已經實現的收益。不久,就有村民主動來請教學習。不到一個月時間,豐澤村的大棚種植超過了一百棟。第二年開春,豐澤村大棚種植反季節蔬菜喜獲豐收,上市後平均每棚收入八千多元,村民個個心裡樂開了花。
  在豐澤村,李浩每天隨身拿著紙和筆,將村民反映的事情記下來,並及時聯繫有關部門儘快解決。時間一長,村民都發現,李浩說到做到,是個值得信賴的年輕人。
  2013年年底,豐澤村“兩委”換屆選舉,李浩以全票當選豐澤村黨支部書記。如今,一說起年輕的村支書,回族村民都會情不自禁地豎起大拇指,稱贊“這個年輕人不簡單”。
  “鄉村經紀人”為回漢青年找工作
  李軍是銀川市靈武市郝家橋鎮涇靈新村的村民,兩年前,舉家從寧夏南部的涇源縣農村移民搬遷而來。和他一起搬來的,還有涇源縣山區的7000餘名回漢鄉親。
  “搬得來,穩得住,還得發家致富。”這是寧夏生態移民新生活的目標。但移民來到新地方,要想真正穩下來,還能發展致富,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。
  移民遠道而來,土地被流轉,很多有一技之長的年輕人急切希望打工掙錢,可從固原山區來到靈武,人生地不熟,大伙兒都不知道到哪裡去找活乾。2012年7月,搬到涇靈新村僅僅4個月後,李軍就成立了“涇靈青年勞務有限公司”,專門搜集各方用工信息,及時提供給有需要的年輕人。很快,村裡的一大批青年有了活乾,外出打工掙上了錢,親人們的心也不慌了。
  一年多來,李軍共介紹了3000多名回漢青年外出務工,可他從來沒有收過一分錢。看著鄉親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了,李軍也覺得心裡暖暖的。  (原標題:“抓民族團結就是抓生產力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a10eacsz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